
小磨香油,这一散发着浓郁香气的食用油,在中华饮食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,宛如一颗由传统工艺精心雕琢而成的闪耀明珠。它以其独特的风味、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,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与赞誉,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从历史的深处追溯,小磨香油的身影早已存在。三国时期,芝麻油就已在生活中初现端倪,虽主要用于照明,但已开启了芝麻油脂应用的先河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南北朝时香油在餐饮领域崭露头角,到唐宋年间,更是一跃成为食用植物油中的佼佼者,广泛应用于各类烹饪之中。历经千年的发展,小磨香油的制作工艺在传承中不断优化,愈发精湛。
传统的小磨香油制作工艺是一场对细节与技艺极致追求的演绎。选料环节,犹如一场严苛的选拔,只有色泽纯净、籽粒饱满、无杂质的上乘芝麻才有资格踏上这场成为美味香油的征程。无论是白芝麻、黑芝麻还是红芝麻,都要经过精挑细选,确保每一颗芝麻都能为香油贡献出最优质的成分。筛选过后,芝麻需在清水中进行漂洗,浸泡 1 小时左右,这不仅能清除芝麻中的并肩泥等杂质,更重要的是,让水分充分渗透到芝麻的完整细胞内部,使凝胶体膨胀,为后续的炒籽工序做好准备,以便在加热炒籽时,细胞能够顺利破裂,让油体原生质流出。
炒籽,无疑是整个制作工艺中的关键一环,也是最考验师傅技艺的步骤。炒籽设备形式多样,有人力球锅、动力平底炒锅、简炒锅等,但无论何种设备,都离不开师傅对火候的精准掌控。开始时需用急火迅速提升温度,当芝麻达到七成熟时,要及时降低火力,转为文火慢炒。在炒制过程中,师傅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,密切观察芝麻的色泽、香气以及形态变化,适时洒上冷水,让芝麻急冷,以达到最佳的炒制效果。当芝麻炒至 200℃左右,用手捻开呈现出红色或黄褐色时,便宣告这一环节的成功,此时的芝麻已散发出浓郁醇厚、令人陶醉的香气。
出锅后的芝麻需立即进行扬烟吹净,这一步至关重要。迅速用风筛散热,降低温度,同时扬去烟尘、焦末和碎皮,否则,不仅会降低出油率,还会影响香油的气味和色泽,前功尽弃。随后,炒酥吹净的芝麻被置于石磨中,开始了磨籽成浆的过程。石磨以其独特的低温研磨方式,缓缓转动,将芝麻研磨成细腻的浆状,磨得越细,出油率越高,油料细胞也能得到更充分的破裂,为后续的取油环节创造有利条件。
对磨成的麻酱进行对浆搅油,是小磨香油制作工艺中的又一关键步骤。在搅油锅中,分数次加入相当于麻酱重量 80%-100% 的沸水,然后师傅们用力搅拌,凭借着强大的臂力与专注的精神,完成以水代油的神奇过程。加水的次数及加水量与香油的品质密切相关,只有适宜的加水量才能保证香油的质量,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与技巧,是传统工艺传承的精髓所在。搅拌完成后,以每分钟 10 转的转速继续搅拌,1 小时后,油开始浮于表面,此时便可进行撇油操作。但这还不够,为了将麻酱中的油尽可能地分离出来,还需进行振动分油,在每分钟转动 10 转的对浆锅中,用两个葫芦深入浆中上下冲击,这一过程一般需持续 2 小时左右,期间可多次撇油,直到将油尽可能地提取干净。
河南驻马店,同样在小磨香油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。这里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,成为白芝麻生长孕育的沃土,素有 “芝麻王国”“中州油库” 的美誉。驻马店小磨香油至今已有 400 余年的加工历史,早在明万历三十六年 (公元 1608 年)《汝南志》中就有 “香油以芝麻为主,香腻有味” 的记载,彼时的小磨香油在当地已相当普遍。到了清初,更是成为宫廷贡品,农家十之八九精通磨油技艺,村村有油坊,家家出油 “匠”,满街叮当响,到处都是卖油郎,一派繁荣景象。驻马店小磨香油采用传统的石磨水代法取油,其制作技艺早在 2009 年便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并通过多种方式得以保护和传承。
小磨香油不仅在烹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为各类美食增添独特风味,其营养价值也不容小觑。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、维生素 E 等营养成分,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够保护血管,预防心血管疾病。对于中老年人来说,小磨香油更是一种理想的佐餐味素。它浓郁的香气可增进食欲,帮助消化功能减弱的中老年人更好地吸收营养。同时,香油本身较高的消化吸收率可达 98%,大量的油脂还具有很好的润肠通便作用,对便秘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。此外,香油中的营养成分还能滋润皮肤,祛斑养颜,预防脱发和过早出现白发,对牙龈和口腔也有保护作用,具有减缓衰老的功能。
在当今工业化生产盛行的时代,小磨香油依然坚守着传统工艺,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。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技艺,每一滴香油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与匠人的心血。无论是在家庭厨房中为日常菜肴增添风味,还是在高级餐厅里为精致菜品提升品质,小磨香油都以其无可替代的香气与口感,诠释着传统美食的独特价值。让我们珍惜这份传统工艺带来的美味馈赠,继续品味小磨香油那浓郁醇厚的独特风味,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。